马大猷(1915.3.1—2012.7.17),男,汉族,广东汕头潮阳人,生于北京,国际著名声学家、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和教育家,
[1-2]
中国现代声学的重要开创者和奠基人,
[3]
享誉世界的声学泰斗。
[4]
人物关系
纠错
关闭纠错
- 中文名
- 马大猷
- 国 籍
- 中国
- 民 族
- 汉族
- 出生地
- 北京市
- 出生日期
- 1915年3月1日
- 逝世日期
- 2012年7月17日
马大猷早年经历
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三月一日,马大猷出生于北京。
[8-9]
中华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
[10]
马大猷出国留学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底,在吴有训先生的建议下,马大猷前往美国洛杉矶加州大学物理系学习,成为国际声学权威之一努特森的研究生。
[12]
中华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马大猷获得了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11]
马大猷回国任教
马大猷建国初期
1956年,中国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马大猷提出了发展声学的规划建议,并参加了讨论。会上提出4项紧急措施(电子学、半导体、计算机和自动化),为中国新技术的发展画出蓝图。
[9]
后来关于声学部分的发展规划意见正是由他起草。会后,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电子学研究所筹备委员会,指定马大猷为筹备委员会副主任。
[9]
[12]
1959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点将,他主持了人民大会堂的音质效果设计。
[11]
1964年,声学研究所从电子所分出来正式成立,马大猷改到声学所,任副所长、研究员;同年,创办了《声学学报》,马大猷任主编。
[9]
马大猷晚年经历
2005年,马大猷给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寄去他所撰写的《国家实力根本源于基础研究》和《推广基础研究》两篇文章,温家宝作出重要批示。
[12]
2008年,马大猷患上脑溢血。
[12]
马大猷科研成就
- 科研综述
20世纪60年代初期,在马大猷的指导下,中国又开展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领域。此后,他又组织开展了高声强声疲劳、环境声学、气流噪声、有源噪声控制等研究工作。到90年代中期,他又进入到一个新的方向,开展大振幅驻波的非线性研究,通过这些工作,中国的声学研究体系逐步建立起来。
[12]
马大猷在学生时代就注意简正波理论,1938年,在UCLA孥特森教授处学习时发表了第一篇论文,《矩形室内低频简正频率的分布》,这篇论文成了声学中应用简正波理论的基础,也是严格室内声学的基础。
[5]
1959年,曾负责北京人民大会堂的音质设计工作,组织了语言声学的研究工作,取得了汉语语音的基本参数,并在六十年代初自动识别汉语普通话的十个元音;组织了户外广播用的气流扬声器的研制,声功率达一万瓦,并提出气流扬声器理论;发明了微穿孔吸声体,不用多孔或纤维性材料,并提出理论,吸收特性可以设计;研制了小孔消声器,有效地降低气流噪声;建立了气流噪声的压力定律;组织了大气声学和次声学的研究工作;发展了以抑制简正波为手段的有源室内噪声控制的原理和技术;建立了非线性驻波理论,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继续发展了微穿孔吸声体的理论并发现了它的新物性和新应用;发展了微缝板吸声体理论。
[5]
1964年,马大猷在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破成功的同时,组织了核爆破侦察研究,用次声测定大气层核爆炸的地点、时间和当量。
1966年,马大猷提出在不锈钢板上穿小于1毫米的孔这种微穿孔板的想法,设计了有机玻璃微穿孔板,按在玻璃窗前,既解决了回声问题,又保持了透明度;
[9]
同年,他接受的另一个任务是人造地球卫星的噪声试验。马大猷领导了高声强实验室的设计、建筑和安装工作,建成了能产生160分贝的混响室和170分贝的行波管道,建立了非线性声场理论
[9]
。
1982年,马大猷主持完成核爆炸产生次声波在大气层中传播的理论、数据处理和电容传声器次声探测系统的建造;同年他组织完成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及测量方法的标准制订工作,之后又陆续组织完成了机场噪声、铁路噪声、工业噪声、施工噪声以及各种噪声源测试等多个相关的中国国家标准的制、修订,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环境噪声测量、评价、控制的标准体系。
[11]
- 论文著作
截至2016年12月,马大猷共完成研究论文160篇,其中三分之二是60岁以后写的,论文一部分录入《马大猷科学论文选集》(1990)和《现代声学研究一一马大猷院士八秩华诞纪念文集》(1995);另外写书和编书14本;
[9]
出版科普读物百余篇,出版有《马大猷科学论文选》、《现代声学理论基础》、《声学手册》、《语言声学和语言信息》等专著十余部。
[3]
序号 | 题名 | 作者 | 出版商 | 出版日期 |
1 | 实用建筑声学 | 马大猷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53年4月1日 |
2 | 声学术语 | 马大猷,应崇福 | 科学出版社 | 1958年12月1日 |
3 | 环境声学袖珍手册 | 马大猷 | 科学出版社 | 1986年7月1日 |
4 | 语言信息和语言通信 | 马大猷 | 上海知识出版社 | 1987年6月1日 |
5 | 噪声控制学 | 马大猷 | 科学出版社 | 1987年7月1日 |
6 | 第十六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 | 马大猷 | 不详 | 1987年9月30日 |
7 | 第十六届国际噪声控制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 | 马大猷 | 不详 | 1987年9月30日 |
8 | 环境物理学 | 马大猷 | 上海辞书出版社 | 1993年8月1日 |
9 | 声学漫谈 | 马大猷,杨训仁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94年8月1日 |
10 | 现代声学研究-马大猷教授八秩华诞纪念文集 | 张家騄 |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 1995年3月1日 |
11 | 声学名词术语 | 马大猷,戴根华,章汝威,徐唯义 | 标准出版社 | 1997年3月1日 |
12 | 现代声学理论基础 | 马大猷 | 科学出版社 | 2004年3月1日 |
13 | 声学手册(修订版) | 马大猷,沈壕 | 科学出版社 | 2004年7月1日 |
14 | 说话的科学技术 | 马大猷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2004年9月1日 |
15 | 声学基础研究论文集-庆祝马大猷院士九十华诞 | 声学所 | 科学出版社 | 2005年1月1日 |
16 | 微穿孔板吸声理论(汇编) | 马大猷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2007年3月1日 |
17 | 马大猷院士文集(第一卷) | 马大猷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18 | 马大猷院士文集(第二卷) | 马大猷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19 | 马大猷院士文集(第三卷) | 马大猷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2011年11月21日 |
20 | 马大猷院士文集(第四卷) | 马大猷 |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
马大猷人才培养
1949年1月,迎来北平解放,北平各个部门对毕业生的要求:超过学校的规模。为此,马大猷在工学院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改变学制,把五年制改为四年制;另一是大办根据实际需要的一年制和二年制的专科,这样就培养了大批技术干部。
[9]
马大猷尤其注重人才培养对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1956年马大猷招收了第一批研究生,3名学生的研究方向各不相同:语言声学、噪声震动和理论声学。马大猷的学生有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研究员程明昆;中科院声学所通信声学实验室主任李晓东等。
[18]
马大猷荣誉表彰
时间 | 荣誉表彰 |
---|---|
1978年 | 全国科学大会奖 |
1980年 | 中国科学院重大成果奖 |
1997年 | 德国夫琅和协会金质奖章及建筑物理研究所ALFA奖 |
1998年 | 何梁何利奖 |
- 家庭背景
从1955年起
[9]
历任第二、三、五、六届中国政协委员,第七、八届中国政协常务委员。
[6]
从1986年起
[9]
历任中国民主同盟第五、六、七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第八、九届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是第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马大猷(12张)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
[21]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评)
马大猷教授是中国科学界的典范,他把毕生的精力和大爱都献给了祖国、献给了教育事业、献给了环境保护事业、献给了声学事业。马大猷教授以严谨求实的态度、朴实无华的作风、坚忍不拔的意志、爱国奉献的精神,成为了声学界的一代楷模。
[21]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评)
2013年6月4日,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田静研究员和向宁教授在第21届国际声学大会(ICA2013 Montreal)上成功组织了“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来自世界各地声学巨匠和青年才俊纷纷发言,回顾了他在声学领域的主要贡献,并缅怀了与他一起时的点点滴滴。
[16]
词条图册
更多图册
- 参考资料
-
- 1. 著名声学家马大猷院士病逝 系中国现代声学奠基人 .杭州人大 [引用日期2016-12-28]
- 2. 马大猷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6-12-26]
- 3. 著名物理学家马大猷院士逝世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引用日期2016-12-26]
- 4. 马大猷:科学生命从60岁开始 .广州留学人员服务中心[引用日期2016-12-28]
- 5. 马大猷院士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引用日期2016-12-26]
- 6. 马大猷同志逝世 .人民网[引用日期2012-08-08]
- 7. 院士专家 . 中国科学院噪声与振动重点实验室[引用日期2016-12-27]
- 8. 潮阳籍院士马大猷声名轰动欧洲 .大华网[引用日期2016-12-27]
- 9. 北大名师寻访:马大猷 .新浪[引用日期2016-12-27]
- 10. 骏马谋大略 长啸声自远——记声学宗师马大猷 .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引用日期2016-12-28]
- 11. 名因德而重 寿以人为尊——访中科院第一代院士 马大猷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引用日期2016-12-26]
- 12. 马大猷:从没后悔自己的选择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引用日期2016-12-26]
- 13. 耄耋院士马大猷校友的赤子情怀 .哈尔滨工业大学 [引用日期2016-12-27]
- 14. 马大猷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6-12-26]
- 15. 中科院院士马大猷先生简介 .腾讯网[引用日期2016-12-27]
- 16. 纪念马大猷院士声学贡献专题研讨在国际声学大会成功举行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 [引用日期2016-12-26]
- 17. 马大猷同志逝世 .新华网[引用日期2016-12-27]
- 18. 著名声学家马大猷院士病逝 系中国现代声学奠基人 .网易[引用日期2016-12-27]
- 19. 马大猷:最大的兴趣就是工作 .中国科学院[引用日期2016-12-27]
- 20. 王小民所长等所领导看望马大猷院士 祝贺九十六华诞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引用日期2016-12-26]
- 21. 当代失鸿儒 学界折巨擘 ——马大猷教授遗体告别仪式隆重举行 .中国科学院声学所[引用日期2016-12-27]
-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