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教师节献礼系列报道】青年教师系列之二——邹如强:激流勇进的年轻人
2010.09.10
 

编者按:工学院五年来的迅速发展,离不开学院老师们的支持和奉献。借教师节这个机会,我们特推出一列青年教师专访,对学院部分优秀青年教师进行报道,也向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广大老师表示感谢。

两个月前才加入工学院的邹如强">邹如强老师,完全称得上学院的新鲜血液。现在的邹老师,是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和能源与资源工程系联合聘任的老师,同时担任了研究生教学及新生班主任的工作。在他身上,我们读出了热爱,读出了坚定。

邹如强">邹如强老师

材料科学是讲道理的 

邹如强">邹如强老师从事的是新能源与环境材料的研究工作。谈起自己热衷的材料科学研究时,邹老师一直强调兴趣,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会给人带来充实的幸福感。邹老师说,自己学生时代做实验的时候,半夜做出了结果,特别兴奋,当即就打电话给老师报告。至今讲起此事,邹老师脸上犹存当年的喜悦。 

邹老师本是化学出身,攻读工学博士期间,材料科学的“讲道理”吸引了他,他将之前学习的化学知识运用到材料科学的研究领域中。邹老师解释说,新材料的发现可能是偶然的,但新材料具有的某种化学和物理特性却是必然的,是“有道理”的。“材料科学,它是很讲道理的,往往只要证实了一个过程的机理,那么类似的一系列过程都可以推导展开下去,你就可以利用这些规律发现一些性能更好的材料。” 
 
兴趣和热爱支撑着他走到现在,在这个“讲道理”的学科中做出了有道理的成果。

创新的过程,不会枯燥 

工科人似乎天然有一种实用主义情结,邹老师也不例外。他认为材料能应用到实践中才是研究的最终目的,他希望把所研究的新材料应用到能源的储存与转化及环境保护中去。邹老师的求学路也一步步地向这样的目标迈进。 

从南开大学硕士毕业后,邹老师去了日本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当时邹老师主要从事多孔材料在能源存储和催化方面的应用研究,研究所在电池和储氢材料领域较强的研究背景令他获益匪浅。之后,邹老师前往美国 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从事新能源材料和环保材料的应用研究。他所在的课题组一直致力于储能材料的开发,系统地研究储能材料的合成、应用及再生,从而达到循环使用的目的。 

邹老师很有激情地谈起这些研究,他对所研究领域的进展以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有非常明晰的了解,继续探索的热情溢于言表,“储能材料有很多种,但是如何应用开发,尤其是如何达到工业应用的要求,还有待研究。科研可以解决生活中很多问题,没解决就是没发现正确途径,那就需要我们深入研究。” 

目前,除了储氢材料的研发,邹老师关注的研究方向还包括:可燃冰开发、热能储存、新型纳米催化剂材料的研发以及中子衍射技术在节能环保材料中的应用。他还承担了有关储能材料研究的“973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子课题项目。接下来,他将全身心地投入到清洁能源的研发中。邹老师说自己当年喜欢这个领域的时候,清洁能源还没有现在那么热门,“我一直坚信我的研究领域是非常有价值的,在从事的领域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体会科研的乐趣。” 

邹老师的实验室尚在筹备中,如同每一位从起步阶段走过的老师一样,初为人师的邹老师有太多事情要做,办公室的家具刚刚购置,他还要忙于经费的申请,学术交流,研究教学等等。邹老师反复强调,最重要的还是科研,他每天都要通过网络浏览国际知名杂志上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时更新信息,“只有了解了最新的信息,才能进行更深入的思考。你得知道别人都在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了,否则你就滞后了。”谈到近期的计划,邹老师说院系领导和老师们都很关照新来的老师,使他得以较快地投入到新的科研工作中。目前,他正在使用启动经费购置先进的仪器设备,以投入实验。 

邹老师每天的日程安排都很紧凑,桌子上的日程表划得很满,熬夜的日子也如同家常便饭,但邹老师痛并快乐着。他说系里的很多老师都是这样的,正因为科研工作中充满了挑战,所以很充实,“我们做的是创新的事情,怎么会枯燥呢?”

教学益于研究 

尚在筹建实验室的邹老师,还担起了研究生的教学工作。笔者前去采访邹老师时,他正在认真备课。作为教学的新手,邹老师谈起当前的教学与科研时,呈现了不加矫饰的坦诚:“其实教学是有益于研究的,在教学搜寻文献的过程中,可能就会发现一些新的东西,而且北大的学生很有想法,这些年轻人会给你一些新的idea,提一些引人思考的问题。” 

一切选择皆应源于兴趣,也会因兴趣而恒久。在招收学生的时候,邹老师关注的依然是兴趣。邹老师坦言做研究是一件辛苦的事情,没有兴趣的学生是领悟不到其中乐趣的,他生怕学生只是因为目前找工作压力大而选择继续读书,“我希望学生对自己从事的研究课题要有兴趣,能吃苦耐劳。否则你既不会全身心地投入,也会感觉到这是一份苦差事。”  

邹如强">邹如强老师一路走过了大洋两岸,从南开大学到日本神户大学,从日本产业技术总合研究所到美国 Los Alamos 国家实验室。而今,这个刚三十出头的年轻人最终迈入了北大工学院,开始了新的旅程。如他所说,年轻人做事情要有个冲劲,激流一冲就上去了。工学院的平台提供了激流,待他勇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