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第四届多体/航天/分析动力学高峰论坛
成功举办
2024.11.27

20241122-24日,第四届多体/航天/分析动力学高峰论坛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论坛围绕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动力学、分析力学相关的基础理论以及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开展研讨。来自52所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的170余位专家学者,通过大会报告、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本次论坛聚焦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和最新学术前沿,有力推动了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动力学与分析力学的学科交叉与融合。

from clipboard

论坛现场

1123日上午,论坛在北京大学工学院新奥工学大楼拉开序幕。胡海岩院士、王树新院士、张卫红院士、段慧玲院士、王珏总师、容易总师、岳晓奎副校长、彭志科校长、赵跃宇教授、徐鉴教授、陈立群教授、李俊峰教授、郭永新教授、邓子辰教授、缪寅宵所长、朱学斌主任等嘉宾出席论坛开幕式。会议执行主席刘才山教授主持了开幕式,向与会嘉宾表示热烈欢迎,向支持本次论坛的院校单位和专家学者们表示诚挚感谢。

from clipboard

刘才山教授主持开幕式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工学院院长段慧玲教授致欢迎词。她强调,多学科交叉和融合是未来科学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也是解决诸多“卡脖子”问题的重要技术途径。北京大学工学院将以此次论坛为契机,促进多体、航天、分析动力学的交叉融合。

from clipboard

段慧玲院士致辞

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主席胡海岩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动力学、分析力学三个学科的联合不仅是学科发展的趋势,更是解决国家重大工程问题的迫切需要。他鼓励青年学者积极投身基础研究和学科交叉当中,推动力学学科的发展。

from clipboard

胡海岩院士致辞

 

本次高峰论坛邀请了18位知名专家作大会报告,紧密围绕学科前沿和国家重大工程需求,展示了三个学科的最新研究进展,并探讨了学科和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副校长张卫红作了题为《航宇结构拓扑优化与增材制造的思考与实践》的大会报告。他详细介绍了结构拓扑优化以及增材制造方面的最新理论进展,并强调空天飞行器设计制造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追求轻量化、高性能、多功能的结构是航空航天领域的永恒主题。

from clipboard

张卫红院士作特邀报告

中国工程院院士、重庆大学校长王树新作了题为《多体系统智能化建模与性能预测》的大会报告。王树新院士介绍了利用智能化的建模手段处理复杂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的可行性,以车辆工程为例,阐述了数据驱动结合知识引导对提升装备状态监测、故障预测与健康管理的巨大潜能。

from clipboard

王树新院士作特邀报告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首席总师、长征五号系列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作了题为《航天运输系统技术发展与若干动力学问题》的大会报告。王珏总师全面梳理国内外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脉络,介绍了我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研制过程中遇到的若干动力学问题及其解决方案,对胡海岩院士团队和刘才山教授团队在解决长征五号瑶二火箭故障归零中做出的贡献表达了感谢,并对未来航天运输系统的发展趋势、特点及关键技术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from clipboard

王珏总师作特邀报告

航天一院运载总体技术首席专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总设计师容易作了题为《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研制中的力学问题》的大会报告。针对我国2030年前实现载人登月的目标,介绍了新一代大型载人运载火箭的研制进展,梳理了运载火箭结构设计、发射飞行、再入回收等各个阶段中的关键动力学问题,并以刚性包带分离解锁为例,强调了多体系统动力学在航天工程中的重要作用。

from clipboard

容易总师作特邀报告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教授陈立群介绍基于全驱系统方法的航天器姿态控制策略,为解决航天器的“姿态退绕”问题提供了全新理论框架。北京航天发射技术研究所科技委主任朱学斌结合具体案例介绍了多体系统动力学在航天发射领域的应用情况,并展望了未来航天发射装备智能化、实战化的新需求。

  

    陈立群作大会报告             朱学斌作大会报告

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陶建军介绍了槽流亚临界转捩的源起机制。北京航天计量测试技术研究所所长缪寅宵介绍了测量科学在航天领域中的重要作用及工程应用实践。

 

   陶建军作大会报告            缪寅宵作大会报告

香港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系教授赵吉东介绍计算颗粒力学中的多尺度多相多体动力学研究进展。复旦大学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副院长方虹斌介绍了仿蠕虫移动机器人的动力学与控制方法。

 

赵吉东作大会报告             方虹斌作大会报告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学院教授黄锐介绍柔性飞行器非线性气动伺服弹性的建模控制与试验研究进展。上海宇航系统工程研究所专业副总师包轶颖介绍了我国新型运载器热环境技术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技术挑战。

  

    黄锐作大会报告               包轶颖作大会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江俊介绍了胞影射与深度学习相结合的非线性全局动力学分析方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副所长刘小明介绍了板壳结构接触碰撞动力学的最新研究进展。

 

 江俊作大会报告                刘小明作大会报告

中国科学院非线性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王士召介绍了复杂几何边界下不可压流动大涡模拟的研究进展。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何柏岩介绍了在轨组装可展天线展开及拼接过程中的动力学研究进展。

  

  王士召作大会报告              何柏岩作大会报告

西安交通大学航天航空学院教授洪灵介绍了基于状态空间离散的模糊最优控制方法研究。东北大学机械工程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罗忠介绍了运动调节机构的非线性动力学建模、运动副磨损预测、机构多层级实验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洪灵作大会报告             罗忠作大会报告

在提问交流环节,参会学者们与报告专家进行了充分的交流,就多体系统动力学、航天动力学、分析力学三个学科的前沿发展、工程应用、AI赋能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参会学者与报告人深入交流

本次高峰论坛还设立了青年科学家论坛,为青年科技工作者搭建了学术交流平台。青年学者们围绕三个学科基础理论问题及工程应用分享了他们的最新研究成果。


青年科学家论坛

随着人工智能所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力学作为工程科技的先导和基础,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突出,在支撑现代工业、高新技术和国防安全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次高峰论坛面向国家重大工程需求,为推动力学学科交叉融合提供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平台。

from clipboard

论坛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