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学院简介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02年,京师大学堂设大学专门分科(七科三十五目),七科之一“工艺科”下设八目:土木工学、机器工学、造船学、造兵器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采矿冶金学。1910年,京师大学堂工科分科大学成立,开设土木工学门与采矿冶金门。1916年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与扩展,至1946年,北京大学正式设立工学院,马大猷先生出任首任院长。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系并入清华大学,化工系并入天津大学,工学院建制随之撤销。同年,著名科学家周培源教授创立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这是新中国的第一个力学专业。1979年3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1995年,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
历史沿革
1910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当时称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当时称门)。1916年以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扩大,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 5000名学生;其后工学院的师生中陆续有23人(教师12人、毕业生11人)入选两院院士。
1952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建制取消。
1952
同年,在院系体制改革中,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建制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经过力学前辈们倡导确立了力学专业的办学方向、力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育了强调基础理论、重视实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学风;并开拓了湍流研究等学术方向。
1969
为了响应当时“三线建设”规划的需要,北京大学校方于1969年10月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一起迁到陕西汉中地区。
1972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653分校)力学系于1972年成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于1978年底迁回北京。
1979
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
1995
1995年力学系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年底,“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成立,2001年实验室更名为“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
2005年6月,北京大学重新组建了工学院。成立了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和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2006
2006年3月,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整体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2010
2010年,工学院成立航空航天工程系。
2020
2020 年,工学院成立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
202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未来技术学院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
2024
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部,由工学院(本科生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
1952
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北京大学工学院建制取消。
1952
同年,在院系体制改革中,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的力学专业建制成立。它是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经过力学前辈们倡导确立了力学专业的办学方向、力学人才的培养模式;培育了强调基础理论、重视实验研究、理论联系实际等优良学风;并开拓了湍流研究等学术方向。
1969
为了响应当时“三线建设”规划的需要,北京大学校方于1969年10月将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力学专业、技术物理系、无线电系一起迁到陕西汉中地区。
1972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653分校)力学系于1972年成立。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于1978年底迁回北京。
1979
1979年3月24日,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
1995
1995年力学系更名为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年底,“湍流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验收正式成立,2001年实验室更名为“湍流与复杂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
2005年6月,北京大学重新组建了工学院。成立了能源与资源工程系、生物医学工程系、先进材料与纳米技术系和工业工程与管理系。
2006
2006年3月,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整体并入北京大学工学院。
2010
2010年,工学院成立航空航天工程系。
2020
2020 年,工学院成立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系。
2021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原材料科学与工程系);未来技术学院成立(生物医学工程系并入)
2024
成立北京大学工学部,由工学院(本科生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学院、先进制造与机器人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未来技术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组成。
1910
北京大学的工科教育历史悠久,1910年3月即组织了工学院(当时称工科分科大学),下设土木、矿冶两个系(当时称门)。1916年以后,北大工学院经过停办、再建、扩大,到1952年已培养了近 5000名学生;其后工学院的师生中陆续有23人(教师12人、毕业生11人)入选两院院士。
院长寄语
百廿薪火传工道 千秋学脉铸国梁

北大工学,源远流长。1902年《钦定学堂章程》首辟“工艺科”,土木、机器、造船、造兵器、电器工、建筑、应用化学、采矿冶金八目并峙,如曦光破晓,开中国工程教育之鸿蒙。1910年,京师大学堂工科分科大学肇建,土木学、采矿冶金两门开设,星火初燃,晨光闪耀。1946年,北京大学工学院成立,马大猷先生擎炬为首任院长,树起以工报国之旌旗。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北大工学院的机械、电机、土木、建筑四个系合并到清华大学,化工系合并到天津大学,工学院建制取消。至此,北大工学已育五千英才,脊梁擎天。同年,周培源先生创立新中国首个力学本科专业,继往开来、革故鼎新,于时代洪流中书写力学新章。1972年,北大成立力学系,薪火相传、巨匠星罗,始终与民族同呼吸、与国家共命运。
2005年,北京大学携雄厚基础学科之积淀,率先高举“新工科”大旗,面向前沿、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高起点重建工学院。二十载春秋,北大工学院秉持“以理启工、以文冶工、以工促多”之方针,“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之理念,以力学为根基,开拓出材料、生物医学、航空航天、能源、工业工程管理、先进制造与机器人等学科专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工程科学人才,如琢如磨,渐臻化境。
如今,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席卷而来,人工智能向物理世界长驱直入,工程科学遂成AI落地之磐石。工程学科,乃科技自立自强之咽喉要地,亦北大学科改革之先锋哨。2025年3月,北京大学审时度势,以时代、世界、中国为坐标,集全校工程学科之力成立工学部,构建“1本5院”之格局,工学院(本科生学院)就此新生。
工学院是北京大学中继元培学院、信息科学技术学院之后的第三个本科生院,承中枢之重,托底座之稳,肩负统筹工学部所有学科学院本科人才培养之核心使命,并探路工科特色通识教育之新境,为北大新工科人才培养之“龙门”,亦学部资源与学子成才之“虹桥”。
工学院矢志追摹世界工程教育之巅,为学生终身成长筑基,为国家战略立柱,为人类文明架梁,终使之成为寰宇工程科学与技术领袖之摇篮。工学院以基础学科为根,前沿交叉为翼,通识专业相融,育科学之思、工程之能、坚韧之品、创新之魂、家国之怀、寰宇之眸,造就未来世界之跨学科学术巨匠与产业领袖。
学院将聚焦四个方向:
其一,强基拔尖,交叉融合。以强基计划为锋,拔尖培养为刃,纵横理工、工工、工医、工文之阡陌,开辟学科交叉之新原野。
其二,双擎并举,范式革新。工程实验教学中心建设与未来学习中心探索并进,产教融合,以人类终极问题为炬,以国家重大需求为灯,以数智技术为桨,探索学术前瞻及解放学生创造力之新范式。
其三,全球视野,合作互鉴。扎根中国,融汇寰球,打造国际化示范学院,成为北京大学全球战略之新锚点,服务人类命运共同体。
其四,道器相承,英才自树。继北大百廿育人之精髓,承元培、信科探索之经验,以科技自立自强为轴,发展新质生产力为翼,探索独立自主人才培养之北大方案,再树改革示范区之标杆。

亲爱的同学们!欢迎你们踏入工学院(本科生学院)这片梦想与创造的热土。你们是学院的主人,是科技变革时代的见证者,更是工学未来的铸魂者。愿你们秉“工道自然成,学为家国梦”之精神,铭记“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以寸心叩问苍穹,以双脚丈量大地,珍惜韶华、夯实根基,敢为国之大者,敢探未至之境,敢发未明之问,于此百廿工学圣殿,共书属于你们、亦属于北大的锦绣长卷!
教职员工同仁们!你们是百年工学之薪传者,新工科事业之躬耕者。我们共擎“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之火炬,愿并肩携手,以拔尖创新为鹄的,以一流学科为星辰,守护一方求知净土,同耕育人沃野!
海内外校友、社会各界贤达们!北大工学之参天大厦,赖诸位之栋梁与基石。往昔襄助,已化长风;未来征程,仍望诸君以智慧为笔,以鼎力为墨,共绘工学院之鸿篇巨制!
百廿薪火,灼灼其华;新元肇启,郁郁栋梁。我们将以匠心琢玉之精神,育工学之脊梁;以海阔凭鱼之襟怀,揽天下之英才;以鹰击长空之锐志,辟工程教育之新路;以追求卓越之魂魄,筑工程科学世界一流之人才高地。
北大新工,未来可期;蓝图已展,奋楫者先。北大工学,属于中国、属于世界、属于时代、属于未来。让我们秉北大精神,怀家国天下,步履铿锵,砥砺同行,共赴世界顶尖工程科学英才荟萃、学科集群之壮阔星河!


北京大学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 段慧玲 2025年7月
历任领导
院委员会
2005-2009
院长
陈十一
副院长
张东晓、苏先樾、荣起国(2007-)
助理院长
唐少强
书记
谭文长
副书记
荣起国、邹惠
2009-2013
院长
陈十一
副院长
张东晓、方岱宁、黄克服、唐少强、吴晓磊、孙智利
助理院长
王茤祥、韩平畴
书记
谭文长
副书记
荣起国、邹惠(-2011.06)、李军凯(2011.06-)
2013-2019
院长
张东晓
副院长
孙智利、杨槐、王茤祥、方岱宁(-2015.6)、陈峰(-2018.6)、王建祥(-2018.6)、段慧玲(2018.6-)、朱怀球(2018.6-2019.12)
助理院长
李咏梅
书记
孙智利
副书记
夏定国、张婧(2016.12-2021.12)、李军凯(-2019.7)
2020-2025
院长
段慧玲(-2025.6)
副院长
席建忠(-2021.5)、邹如强(-2021.5)、陈正(-2025.6)、王启宁(-2025.6)、宋洁(-2022.12)、刘谋斌(-2025.6)、张通(2021.5-2025.6)、杨越(2022.12-2025.6)
助理院长
李咏梅(-2025.6)
书记
孙智利(-2022.11)、宋洁(2022.11-2025.6)
副书记
朱怀球(-2022.4)、陈威(2021.12-2025.6)、李忠奎(2023.11-2025.6)
暂无数据
现任领导
院长
党委书记
副院长
院长
段慧玲
主持工学院全面工作
邮箱:hlduan@pku.edu.cn
党委书记
陈威
主持工学院党委全面工作
副院长
陈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