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作为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深刻改变人类生产生活方式。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近年来完善顶层设计、加强工作部署,积极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实现整体性、系统性跃升。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强人工智能发展和监管进行第二十次集体学习;4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模速空间”大模型创新生态社区调研时强调,人工智能是年轻的事业,也是年轻人的事业。我们正在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正是年轻一代展示才华、大显身手的好时候。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梦想,寄希望于年轻人。
为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工智能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把握科技前沿动态,激发青年学子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热情与使命担当,2025年5月11日,北京大学工学院24级本科生党支部联合智能学院24级博士1班团支部、智能学院23级研究生党支部共同开展“AI赋能中国叙事,算法引领新质未来——‘解码人工智能’专题学习会”。本次学习会邀请校团委博士生讲师团讲师戴昊然,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中国国际传播》为题进行理论宣讲,通过专题宣讲深化理论认知,激发创新思维,凝聚行动共识。会议由工学院24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文静主持,三支部40余名党员参加学习会。
全体合影
会议伊始,三支部代表分别介绍各支部的成员结构、研究方向及特色工作开展情况。工学院24级本科生党支部书记文静着重阐述党支部在工学院“三链融合”创新党建模式引领下的党建工作开展思路。她表示,支部聚焦“党建 +”模式,从组织引领、学用互促、服务下沉三个维度协同发力,扎实开展支部工作,积极探索党建与专业知识相融合的新模式与新路径。借此次联合活动,希望能与智能学院建立深度联系,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无限可能。
24级本科生党支部党支书文静发言
随后,校团委博士生讲师团戴昊然同学以《人工智能时代下的中国国际传播》为主题进行宣讲,从中国国际传播的定义、人工智能与传播范式转变、智能传播的维度以及新质传播力等方面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给中国国际传播带来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戴昊然讲师作分享
宣讲中提到,传播力决定影响力,国际传播能力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传播及社交传播的逐渐兴起,深度学习算法取得了重大突破,ChatGPT、DeepSeek等大模型的兴起,深刻促进了由数据和算法驱动的智能传播模式。国际传播范式由以西方‘精英集团’为主导的大众传播、网络传播逐步转向以‘人民群众’、‘技术’为主导的社交媒体、智能应用。这种转变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更深刻影响着中国国际传播的内涵与外延。
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老师曾问道:“人工智能的‘中国时刻’何时到来”。而答案,正随着中国人工智能领域不断突破的探索中逐渐明晰。要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就必须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走底层逻辑自主可控的创新之路,坚定相信人工智能的‘中国时代’必将到来。从DeepSeek的开源突破到算法迭代,中国正以技术破局重塑全球人工智能竞争格局,这种技术自主性正是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的基石。在此背景下,我国更应把握人工智能‘中国时刻’,以技术自主构建国际传播新范式,用算法逻辑讲好中国故事,让智能传播成为彰显文化自信、提升国际话语权的关键引擎。
戴昊然同学讲解
接下来,两个学院的支部代表分别结合自己的科研内容从不同维度,分享对本次理论宣讲的学习感想。
智能学院24级博士1班团支部书记孟嘉豪聚焦多模态大语言模型,深入阐述 AI 技术在国际传播中的关键作用。他提到,在 ChatGPT、Deepseek、Gemini 等大模型不断突破的当下,中国国际传播迎来全新阶段。“中国式现代化不仅需要经济与科技的进步,文化自信与国际表达能力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从其研究方向出发,多模态大语言模型凭借强大的内容生成与理解能力,能以契合全球受众认知习惯的方式讲好 “中国故事”,借助 AI 生成的动画、短视频等形式,打破文化壁垒,提升传播效能。但他也强调,技术发展不能忽视伦理与价值导向,“若模型仅模仿西方表达逻辑,缺乏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生成能力,传播的仍是‘他者的声音’”,因此构建中国特色语料体系、叙事结构与价值框架至关重要。他更明确表达身为科研工作者的使命:“希望打造既懂技术、又懂‘中国故事’的 AI 系统,助力中国在国际舆论场赢得尊重。”
智能学院孟嘉豪同学分享
工学院24级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陆朝旭同学则从自身科研实践出发,分享 AI 与工科研究的融合思路。他回顾人工智能从机器学习到深度学习、再到大模型时代的发展历程,指出如今 AI 已深度融入生活与科研。以 2024 年北大人工智能峰会 “AI for science” 主题为例,强调学科交叉的重要性。针对自身研究的物理信息神经网络解决固体力学问题,他表示面对复杂结构与工况,传统计算方法受限,需借助 AI 学习物理经验生成更贴合规律的模型。他呼吁大家用 AI 为科研赋能,发展工学院特色新工科,为建设科技强国、发展新质生产力注入动力。
工学院陆朝旭同学分享
北京大学把今年的年度工作主题确定为“科技创新年”,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大局,当好基础研究的主力军、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和文化传承创新的主阵地。支部迅速响应号召,立足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的交汇点,联合开展 “解码人工智能” 专题学习会。活动中,不同学院的支部成员打破学科壁垒,围绕 AI 技术在国际传播、科研创新等领域的应用展开深入探讨。
此次学习会从不同维度解码智能时代的科技密码,以思辨精神挖掘技术革命背后的人文价值,不仅促进学科间的思想碰撞与融合创新,更彰显出新时代青年科研工作者心怀 “国之大者” 的责任担当。未来,各支部将继续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在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实践中,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人工智能成为讲好中国故事、提升国际传播力、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引擎,在科技浪潮中书写属于北大人的时代答卷。
图文 | 文静
编辑 | 黄文欣
审核 | 王显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