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4日下午,北京大学工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本科生教学培养座谈会在新奥工学大楼3056活动室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工学部主任、工学院院长段慧玲,工学院副院长陈正,党委副书记陈威、李忠奎,力学与工程科学系荣休教授于年才、黄筑平,力学与工程科学系教授王建祥、陈璞、钱劲,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研究员荣起国,力学系 1979 级校友、工学院业界导师、北京首泰金信投资合伙人、宝蓝股份董事长兼法人何江,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助理教授王圣凯、满怡,工业工程与管理系助理教授唐聿劼,能源与资源工程系助理教授徐克出席座谈会,14名工学院各年级本科生代表参加座谈会。会议由陈威主持。
师生合影
段慧玲在致辞中表示,各位老师和同学们在“五四”青年节齐聚一堂,从年逾八旬仍活跃在科研一线的老一辈教授,到新晋加入的青年学者,再到年轻的本科生们,如此大年龄跨度的对话具有非凡的意义与充分的价值。段慧玲指出,随着北大工学本科生人数不断增长,未来将进一步整合专业资源,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加系统的支撑。学院正积极思考未来人才培养的模式,鼓励目标导向的学习、自组织能力的培养以及多学科协作能力的提升。同时,面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教师也需不断进步,与学生共同成长。
段慧玲致辞
陈正介绍了工学院本科生教育基本情况。从1910年工学门,到1952年新中国首个力学专业,再到2005年工学院重建,直至2024年12月北京大学工学部的建立,陈正指出,工学是国家发展的力量,也是民族复兴的根基。陈正介绍了工学院下一阶段专业建设、培养方案、招生情况、国际化项目、毕业生去向等本科生教育培养基本情况。
陈正介绍本科生教育基本情况
钱劲在会上分享了重返燕园的感受。他指出,早在自己求学期间,学院就坚持举办本科生座谈会,高度重视学生特别是本科生成长和发展。未来,学生可能通过大语言模型便能掌握专业核心知识,这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面对教育范式的转变,他强调教师更应坚守学术初心,不断精进自身学问,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
钱劲发言
何江分享了自己从力学系学生、从事学生工作到从事投资领域的职业发展历程。他强调数学基础和技术实力在商业应用中的关键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创业,提醒同学们应做好充分准备,理性面对创业挑战。
何江发言
本科生代表们踊跃发言,围绕课程设置、科研实践、职业规划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2023级本科生倪昊在工学院学习期间体验到“以科研促学习,以学习促科研”的螺旋式提升,也表示自己目前面临前置知识支持不足和科研规划困难等挑战。
2024级本科生陈怀瑜感谢学院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对本科生培养的重视,同时坦言自己目前在信息筛选、整合及应用于专业方面感到有些力不从心。
2022级本科生李昆泰分享了从生命科学学院转入工学院三年来的历程与心得,并认为在新时代下,学生需要勇于转型和探索创新。
2022级本科生蒋丰羽根据班级问卷调查反馈,代表班级同学提出关于现行课程安排中编程课程安排较晚以及工程数学课程设置相关的建议。
2023级本科生董校臣在发言中分享了自己在数学基础和动手实践方面的成长经历,表示通过课程学习和项目参与,逐步实现了知识与能力的均衡发展。
2022级本科生吕浩鑫结合自身学习经历,分享了对本科培养方案与课程设计的思考,希望能通过更精准的兴趣匹配,帮助同学们与导师建立更有效的沟通联系。
2024级本科生郭振轩围绕科研引导与学习方法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希望在教学中能获得更多关于学习方式选择的引导,以更好地应对未来科研中的挑战。
2024级本科生徐贤天分享了自己本科学习期间的两点深刻感悟:时间管理和大学与高中不同的学习模式探索,希望未来有更多机会与老师交流以获取宝贵经验。
本科生代表发言
2021级本科生彭兆丰分享了其作为强基计划生物医学工程方向学生的学习体会和申请出国深造的经历,并希望能够合理安排大四上学期的必修课,以便学生能够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暑期科研实践。
2024级本科生周子涵分享了自己从高中到大学学习模式转变过程中的思考和困惑,并向老师们请教科研工作和本科学习之间是否存在矛盾之处。
2023级本科生惠炜博分享了自己从大一到大二的学习变化与感受,并希望老师们能就如何在本科阶段接触科研时做出明确规划提供建议和指导。
2022级本科生曾义从“传帮带”三个字出发,真切地分享了自己在本科阶段的学习体会与成长感受,并期待学院在课程设置中能更好地实现前沿性、可学性与适度性的平衡。
2021级本科生陶炫臻表达了对学校、学院和老师们的感激之情,同时表示参与国际交流带给他个人信心的提升。
2023级本科生王苗围绕AI素养、师生交流、时间管理与动手实践等方面分享了自己的思考,并希望学院能搭建更多跨学科、协作式的动手平台,激发学生对实践的兴趣和能力成长。
本科生代表发言
在学生代表们积极分享各自的思考与建议后,与会的教师们针对同学们的发言进行了回应,并结合自身的教学与研究经验,提出了宝贵的指导意见和建议。
王圣凯分享了三点核心观点:第一,大学四年的关键目标是“找到自己”,了解自身适合什么方向,他鼓励学生对自己保持宽容,允许暂时的不确定性;第二,理学与工学本质上都是解决问题,不必过分区分;第三,关于“先学还是先做”的困惑,他建议学生先行动手尝试,带着问题去学习更有效率。针对AI时代的课程价值,他指出课堂教学的知识经过了严格把关,而AI目前尚不能完全保证信息正确性。
王圣凯发言
满怡作为2007级校友和现任教师分享了宝贵经验。关于课程学习的意义,她建议先接受知识,在未来实践中逐渐深入理解。关于专业方向选择,她强调了解自己兴趣和特长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先选择后尝试,因为实际体验往往与想象不同。针对AI时代的学习,她认为对理论知识的真正理解是创新的基础,建议同学们在借助工具的同时不应忽视对基础知识的掌握。
满怡发言
唐聿劼分享了关于科研和学习的经验。针对部分同学对自己未来科研潜力的担忧,他强调本科阶段主要是掌握研究方法和基本能力,而非急于取得成果。他以自己三次转换研究方向的经历说明,探索兴趣是一个长期过程,不必在本科阶段就完全明确方向。针对AI时代的学习方式,他认为未来竞争力在于对知识体系和知识点间关联的理解,而非单纯记忆知识点,并强调基础课程在培养学生建立知识体系能力方面的重要性。
唐聿劼发言
徐克强调,过度精算自己的未来对大家并无助益,建议同学们将时间用于真正能带来成就感的事情上。关于科研潜力,徐克表示科研门槛没有大家想象那么高。针对部分同学提出的关于课程安排的问题,他指出让学生带着目的同时学习相关课程,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徐克发言
荣起国分享了对当前教育变革的思考,认为技术进步正带来巨大变化。针对AI应用,他强调学生必须先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和理论框架,然后才能有效利用AI工具。他回应了学生对课程设置的各种建议,表示将继续完善课程体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
荣起国发言
陈璞分享了关于科研道路“盲目性”的深刻见解。他回忆起自己原本排队等待做运筹学研究,却因一位老师的邀请完全改变方向,后来又因环境变化几度转向,印证了“人生是走一步看一步”的道理。面对AI时代的教学挑战,陈璞认为真正的学习在于互动讨论而非单向灌输。他强调了跨学科交流的价值,提醒学生无需过度焦虑未来方向,重要的是保持敏锐,随时把握新机遇。
陈璞发言
王建祥在座谈会上强调了科研创新与教学实践的重要性,指出真正创新性的研究不应局限于特定训练方式。他强调,高等教育既需要务本守正,激发青年人学习和创造的热情,也需要革故鼎新,充分利用最新的科技成果,构建超越人工智能的人才培养体系,造就与人类文明进步相适应的高等教育新范式。他指出,学院参考西班牙、法国等国家高校的书院制度,鼓励学生充分利用学院场所和资源,与老师进行更加轻松自由的交流。
王建祥发言
黄筑平分享了自己丰富的学习和工作经历,强调了打好基础的重要性。他回忆起自己中学时期制作飞机模型和参观钢铁厂、纺织厂等实践经历,以及参加工作以后的经历,指出当代学生与他们那个年代最大的不同在于就业分配制度的变化和选择空间的扩大。他特别强调数学基础、化学知识等专业基础的重要性,建议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通过与不同老师交流、参加研究讨论来拓展视野,而精力有限的学生则应先专注于基础课程的学习和习题训练。
黄筑平发言
于年才向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未名湖岸边,博雅塔影下,学子成栋梁,黑发变白发。”未名湖畔的博雅塔静静伫立,见证着一代代工学人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足迹。对于同学们,他提出要做到“知己知彼,扬长补短,上下求索,有所奉献”,鼓励学生看清自己的热爱和局限,跳出专业壁垒,主动拓展知识边界,有所作为。
于年才发言
本次座谈会是工学院师生共同探索人才培养路径的重要方式,同学们的建议为学院的本科生教学培养建设提供了宝贵的建议。“工之道,实为本,新为上”,工学院将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实践平台建设、深化校企合作,着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培育全面发展的新工科拔尖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