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工学院院友返校活动之——“爱我工学”五四主题作品征集选登(二)
2014.07.02

2014年春夏之际,为配合北大建校116周年校友返校活动,同时也为明年工学院重建十周年做准备,工学院院友会组织了院友返校系列活动,邀请工学院友重返燕园。众多院友携亲友回到母校,重温学生时代的美好时光。院友返校活动,是“青春、传承、筑梦、启航”主题系列活动的序幕,随之而来的一组组音符都将为工学十年添加注脚,奏响恢弘乐章。

博雅塔下的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未名湖畔的天光云影,日暮斜阳……这是所有北大人抹不去的记忆,割舍不下的时光。从3月初开始,工学院院友返校活动就以 “爱我工学”五四主题征集拉开序幕,向院友征集记录在院时光为主题的作品,形式包括文稿、书画作品、学院院歌、诗歌、视频、老照片、微电影等,新颖的形式得到了广大院友的积极响应和正面评价。最近,我们就将从来稿的作品中择一部分,分期登载,以飨读者,亦向北大工学人的青春传说致敬,展示传承不息的工学精神,与才华灵气火花碰撞而奏出的交响——

 

 

工学人档案:寿振宇,北京大学元培学院的2011级本科生,在工学院学习工学院理论力学专业,和工学院力学系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为了这次主题作品征集活动,寿振宇同学撰写了一篇抒发真挚情感的散文,结合了生活中的照片、短信、作业图,精心编排制作了一件图文并茂的作品,细致入微、饱含心意。 点击 可以下载这件作品,更全面完整地感受工学人严谨中不失浪漫的情怀。

寿振宇同学的通讯地址是北京大学燕园36楼。

 

爱工学,以青春之名

 

光阴流转,青春如墨迹一般被我们书写在了流逝的年华中,工学,是无悔的注脚……

人的一生中有很多次做决定的机会,一些,甚至可以改变人生的轨迹。

作为元培学院的学生,我有更多选择专业的自由,可也因此有了更多的迷茫与纠结。大二下的开学前,我下定决心,转入工学方向。彼时,我不知道,自己这样一个在本科中期突然的转向,会给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乃至未来带来什么。但是在我心中,遗憾比失败更令人不可接受。即使没有能够在工学这条路上证明自己,学习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就不算辜负了青春年华。

时至今日,我依然无比庆幸自己的决定。

 

……

 

工学的魅力之一在于它与实际操作、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大二下学期,我修习了固体力学实验,每周二下午都要骑着自行车去力学楼做实验。每每走进实验室,白日的喧嚣就被隔绝在外,心慢慢地沉静下来。

通过力学实验,我真实地感受到了工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它不是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的一种理论,而是在实际生活中有着真真切切的应用。

 

……

 

当老师在黑板上熟练地书写一个又一个流体公式时,我们都发出了惊叹。看着白色的粉笔屑簌簌地落下,凝视着一行一行的公式,内心突然被震撼:这一个个字符,就像乐谱中的乐符一般,谱写出一段优美动人的音乐,每一个音符都各司其职,不允许出错,否则就会影响整首歌的和谐。运用音乐,我们能深入人的灵魂,给予其以美的享受;运用公式,我们能更接近理性的灵魂,在思维和真理的国度中自由徜徉。理性智慧的美,流淌在一张张演算纸中,在一个个运行流畅的程序中。

 


 

工学人档案:吴奕增,北京大学工学院本科一年级2班。为五四作品征集题字一幅,借南宋朱熹名句以言志,喻学院“新”之精神。

 

朱熹——观书有感一诗(书法作品)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工学人档案:王绍鑫,2010年考入北京大学工学院,自2012年进入王习东">王习东老师实验室。学习成绩优异并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曾担任北京大学学生会副主席、工学院团委副书记、工学院学生会主席、北京大学仲英公益促进协会会长等职务。

2014年,王绍鑫本科毕业,即将在工学院能源与资源工程专业继续直博生活。在五四作品征集中,他将自己在工学四年的所历所感,凝聚成了一篇文字。

 

我与工学的不解之缘

文/王绍鑫

 

小时候我最崇拜的人就是工程师。每当看着一栋栋高楼立起,一座座大桥架起,我都觉得这特别厉害,希望自己将来也可以做到。四年前夏天的一个傍晚,怀着忐忑而又激动的心情,我拨通了山东省招生组的电话: “老师好,我是一名理科生,我想报考工学院。”电话对面的老师了解了我的情况之后便耐心的给我介绍了工学院的方方面面并且非常鼓励我报名。听完老师的话之后,我愈加觉得北大工学院就是我要去的地方,当天晚上我也毫不犹豫地把工学院作为了我的第一志愿。入学后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了解到当年山东省招生组的组长正是原力学系的于年才老师,我愈发觉得我与工学的缘分早已注定。

仍然清晰的记得,在学院开学典礼上时任工学院院长的陈十一">陈十一院士在发言里有这样一句话:“世界上没有一所大学像北大一样,与我们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或许这是这句话,让我对北大工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从浓厚的兴趣变成了肩上的一份责任。2011年北京论坛期间,在我陪同牛津大学前校长克林·卢卡斯参观北京城的时候,他不断感慨中国在过去十几年里发生的变化,尤其是建筑、能源以及城市规划等领域,我没有直接回应他的话,而是非常骄傲的说了一句:“我恰好就是一名工学生。”他看着我,停顿了一秒钟,拍拍我的肩膀说道:“未来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的发展需要你们!”我坚定的点了点头。

时光荏苒,转眼间我本科四年的时光也即将画上句号,在这即将结束的时候,我想用这篇文字来记录我在工学院的四年。

“只有学术上的发展,值得作大学的纪念;只有学术上的建树,值得北大万万岁的欢呼。”在上大学之前,我一直对“科研”这两个字感觉非常神秘。在大二的时候我想进入实验室一探究竟,但是我又担心自己年级太低会给实验室带来麻烦,我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联系了王习东">王习东老师,后来王老师的一席话彻底打消了我的疑虑也让我很早就接触到了真正的科学研究,他说道:“我们要培养最优秀的学生,你可以任意挑选我们的老师,他们都没有权利拒绝你,而如果你感到不感兴趣,你随时都可以拒绝老师。”他的这番话让我倍感振奋并且自此以后我也在王老师的指导下积极参加研究工作。我想这三年在实验室里的经历对我未来的研究生涯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除了学术科研之外,我想学生会的工作应该也是我大学生活浓墨重彩的一笔。在学院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同学们课余生活的文体活动,记忆最深的就是我们那年的文化节。早上8 点,百周年纪念讲堂的广场前,北京大学第五届工学文化节开幕式隆重举行。天蓝色的背景板,鲜红的地毯,浅绿色的工作服以及一架架飞机模型在夏日阳光的照耀下格外亮眼。我那天特地穿了西服,我一直觉得能够在百讲广场上给全校的同学们做这样一个活动是一件非常有成就感的事情。我一直有个愿望就是希望工学院学生所做的事情,所学的东西能够被更多的人知道。从这个角度来讲,我的目的达到了。看着背景板上那架起飞的飞机,我心里非常激动,因为那是一群人梦想的起航。

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自己的国际视野也是我四年里努力去做的。我参加了学院的Globex项目,Capstone Design项目,到访过加拿大、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也结交了来自美国、巴西、越南等多个国家几百位国际朋友。在交流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思维和视角不断碰撞,最终我们一起进行学术研究,一起完成项目任务,一起进行成果展示。这些项目多数来自企业,来自实际生产过程,来自实际生活,这就要求我们在跨文化背景下结合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国际视野将成为我们在国际舞台上发挥作用的重要竞争力。

北大工学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格调。巍巍上庠,历百年而气脉苍劲;莘莘学子,虽青葱而天下己任。上下求索,恐误风华正茂之年华;躬身笃行,唯怀天下家国之肝胆。十分庆幸自己能与工学结缘,自己也将竭尽所能将这份缘分续写,通过无悔的奋斗去实现自己的工学梦,青春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