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不忘初心,聚“力”前行—— “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周年”座谈会成功举办
2018.01.25

2017年12月30日,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北京大学力学专业成立65周年座谈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

汉中返京后力学系第一任系主任,99岁高龄的周光坰先生莅临会场,北京大学工学院党委书记孙智利">孙智利、工学院副院长王建祥">王建祥杨槐">杨槐,副书记夏定国">夏定国,北京大学工学院力学与工程科学系部分在职教师及退休教师共百余位教师出席座谈会。北京大学工学院其他院系教师也受邀出席。本次会议由力学与工程科学系系主任段慧玲">段慧玲教授、副系主任肖左利">肖左利研究员主持。


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周年座谈会纪念合照

1952年,北京大学数学系与清华大学数学系、燕京大学数学系经调整后,组建了新的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北京大学的老校长、中国理论物理和现代力学的奠基人周培源教授创立了新中国第一个力学专业。以周培源教授为代表的一大批著名学者,如:钱敏、吴林襄、叶开沅、陈耀松、董铁宝、王仁、周光坰、孙天风等为北大力学的创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创立之日起,力学专业的学科建设迅速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实验室建设突飞猛进。1969年,由于国家建设三线地区的安排,力学专业等被迁至陕西汉中办学。北京大学汉中分校于1978年底迁回北京。1979年3月,北京大学力学系成立。1995年,北京大学力学系更名为北京大学力学与工程科学系。2006年力学系作为北京大学重新建立工学院的主体,整体进入工学院。

如今的北大力学学科拥有一支既专注教学,又能从事学科前沿研究、承担国家重大需求科研项目的师资队伍,在人才培养、科学前沿研究和服务国家需求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北大力学是全国唯一拥有流体力学、固体力学、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三个二级重点学科的一级重点学科,在65年的学科建设发展中,培养了一代代杰出人才。其中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的16位系友,以及当选为美国、加拿大等国院士的3位系友就是他们的杰出代表。

2012年全国力学学科评估,北大力学与清华大学、哈工大并列第一;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北大力学与清华大学并列A+档。同时,北大力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


系主任段慧玲">段慧玲教授担任主持人


段慧玲">段慧玲教授首先对莅临座谈会的各位力学同仁表达了感谢,尤其特别感谢周光坰先生的莅临。她表示北京大学力学专业走过65年的历程,有许多优秀的老师在此任教,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在新年来临之际,邀请各位老师欢聚一堂,分享介绍包括本科教学、授课情况等在内的北大力学学科发展现状,希望各位老前辈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促进力学学科更好的发展。同时希望,通过座谈会丰富的环节,增进力学同仁之间的感情。

孙智利">孙智利书记代表工学院进行致辞。作为力学系系友,孙书记表示见到曾经教过自己的老师们感到非常高兴。北大力学系65年来一直服务于国家的战略发展,培养了众多优秀的学生,力学人服务于国家的各行各业,并取得了优秀的成绩。孙书记强调,2017年北大力学学科入选"双一流"建设学科,并在学科评估中获得A+,是一代代力学人努力的结果,这些既是对过去成绩的肯定,也是对进一步发展的要求。希望北大力学系将继续保持一如既往的发展势头,在新时代下再创辉煌。最后,孙书记向到会的各位老师表达了节日的祝福,并祝愿老师们身体健康。


孙智利">孙智利书记致辞

随后,汉中返京后力学系第一任系主任99岁高龄的周光坰先生发言。周光坰先生1954年来到北大力学专业,一直工作到现在,是力学系乃至工学院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周先生表示一直期待和大家再次见面,非常高兴可以在力学专业成立65周年之际欢聚一堂。作为在力学系工作时间最长的教师,周先生衷心祝福北大力学系未来越来越好。


周光坰先生发言

而后,相关负责老师分享介绍了包括本科教学、授课情况等在内的北大力学学科发展现状。负责本科生教学的力学系副系主任熊春阳">熊春阳教授从师资人才、学科点分布等方面对力学系发展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力学系本科专业设置、课程安排等本科教学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唐少强">唐少强教授作了题为《数学分析教学浅谈》的报告,通过“开课情况”、“教学大纲”、“教学目的”“教学现状”“力学与数学”等方面对主干基础课《数学分析》进行了详细介绍。陶建军">陶建军教授作了题为《流体力学教学情况》的报告,通过“课程历史概况”、“教学大纲”、“教学特色”“未来规划与设想”等方面对流体力学相关主干基础课进行了详细介绍。

 
 学科相关介绍(左:熊春阳">熊春阳教授  中:唐少强">唐少强教授  右:陶建军">陶建军教授)

在职教师分享结束后,座谈会特别邀请离退休教师武际可教授和王敏中教授分享教学经验。武际可教授通过 “几件小事”回忆了在北大力学系作助教开始的教学往事。他表示,北京大学力学系的传统是数学基础非常好,希望这个传统可以继续发扬光大,并希望力学系可以一如既往地重视教学工作。王敏中教授通过“洪堡开创‘研究型大学’模式”、“德国的成就”、 “‘研究’是一种素质”、“‘研究’的心理学‘基因’”等方面与现场教师分享了题为《研究型大学和素质教育》的报告,并提出自己的“一则建议”——“学点教育学,有利于教学和科研”。


教学经验分享(上:武际可教授  下:王敏中教授)

教学经验分享结束后,座谈会进行了自由发言,曾担任过北大力学系系主任的陈滨教授、苏先樾">苏先樾教授和王建祥">王建祥教授先后发言。

陈滨教授表示,力学系在新时代取得了重大的成绩,感到非常鼓舞。力学学科发展精神在于探索的精神、科学的精神,这是老教师与新教师共同传承的精神。北大力学人应该摒弃功利的干扰,追求科学事业,对于科学本身以及自然的探索方面有所建树。最后,他祝愿力学系未来有更好的发展,在国家以及整个人类文明的事业方面做出更大的贡献。

苏先樾">苏先樾教授表示力学是与基础性和工程性相关的学科,在国家大背景下力学专业将继续贡献自己的力量。很高兴2017年北大力学在学科评估中获得A+档,这是老一代和新一代北大力学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同时也很高兴看到,新一代的北大力学人正在努力继承力学系重视基础教学的传统,希望继续发扬优良传统,而且更上一层楼。

王建祥">王建祥教授首先向在座的老师们表示节日的祝贺,并回忆了自己二十年前入职北大力学系时的情形。他表示很幸运经历了北大力学系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北大力学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通过此前分享的环节,非常赞同老先生们的观点——培养人才是大学的目的和中心工作,在新时代希望力学系人才培养工作做得越来越好。


自由发言(上:陈滨教授;中:苏先樾">苏先樾教授;下:王建祥">王建祥教授)

而后,中国科学院新晋院士魏悦广">魏悦广教授进行发言。他表示正是因为北大力学专业重视基础的传统与自己从事的力学基础工作非常契合,所以决定加入北大力学系,未来将继承老一辈北大力学人的传统,尽自己所能在北大力学学科团队中发挥作用,培养杰出的下一代。

随后,曾在北大学习、工作35年的黄克服">黄克服教授发言。他表示非常高兴借此机会见到老师们,这也是近十年来见到退休老师们最多的一次。北大力学专业经历过很艰难的阶段,但近些年来又恢复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国内外影响力不断增强,未来希望北大力学系继续坚持特色、特点,发展得越来越好。

正在国内进行学术访问的系友、 美国罗格斯新泽西州立大学机械工程系林灏副教授也出席了座谈会。他表示非常荣幸在机缘巧合下参加了本次活动,北大力学系在国际力学领域享有很高的学术声誉,作为系友一直感到非常骄傲,不论何时何地,作为北大力学人,力学系是永远的家,未来的北大力学系也一定会越来越好。


自由发言(上:魏悦广">魏悦广教授 中:黄克服">黄克服教授  下:林灏副教授)

自由发言结束后,副系主任肖左利">肖左利研究员主持了丰富的纪念文艺表演环节,为北大力学建立65周年献礼。唐世敏教授洞箫独奏《烟花三月》,武际可教授和唐世敏教授二胡笛子合奏《花儿与少年》。同时,年轻的在职老师向老一辈力学人献曲,感谢他们将青春奉献给北大力学系。


副系主任肖左利">肖左利研究员主持会议


二胡笛子合奏《花儿与少年》(左:唐敏中教授 右:武际可教授)


年轻教职员向老一辈力学人献曲致敬

在“看照片讲故事”环节,作为1952级第一届北大力学专业学生,后留校执教多年的王大钧教授分享了题为《有关北大力学发展历程的故事二则》的图片故事,通过一张张老照片向力学专业的创建者们:周培源先生、钱敏先生等,以及曾经在力学系执教的老先生们一一致敬。王大钧教授还回顾了部分北大力学专业早期的发展历程,表现了汉中分校回京后教师们的奋进开放之路。78级留系执教的陈璞">陈璞教授以《北京大学力学系 78 级同学》为题,通过“大学里面的小事”、“一点点统计”等内容分享了同学们上学期间的趣事,并介绍了同学们的现状。高级工程师林荣生老师拿出珍藏多年的工作照与大家分享了力学系同事之间的故事,展现了深厚的情谊。高级实验师刘可器老师与大家分享了除了教学、科研工作以外,力学系老师们曾经的活动照、生活照。回忆曾经的“此情此景”,在座的老师们时而肃穆,时而欢笑,感慨“时间都去哪了?”带着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期望,“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年座谈会”圆满结束。

“不忘初心,聚‘力’前行”,北京大学力学专业走过65年的路程,一代代北大力学人怀揣满心的家国情怀和历史担当,从未停止过对科学的探索与追求,传承着北大力学人独有的“珍贵”。力学情、力学缘、北大力学人,相信在新时代下,北京大学力学学科的发展会越来越好。


看照片讲故事(左上:王大钧教授 左下:刘可器老师  右上:林荣生老师 右下:陈璞">陈璞教授)


北京大学力学专业建立65周年座谈会纪念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