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请输入关键字
师说 | 朱承教授:“如何成为一个优秀的研究生”
2018.11.13


编辑导语:2018年7月,北京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生和带队教师一行飞越半个地球,来到位于美国亚特兰大的兄弟院校——佐治亚理工学院(Georg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生物医学工程系,开启第六届海外暑期实习之旅。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国际项目执行主任朱承教授作为项目主导人,给予了同学们热情的欢迎。期间,同学们与朱承教授进行了座谈,从中国学生的立场提出了一些现实性的问题,并且得到了极富意义和参考价值的解答。特将此次座谈语录概要发布,希望能带给正在攻读研究生课程或有意进学的读者们参考。




地点:GT Biomedical Engineering Building

座谈参加者:朱承老师与北京大学工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系本科生暑期学校学员

记录、整理:工学院葛子钢老师



同学们关心的问题一:研究生如何选择研究生导师

选择华人Vs非华人?学术生涯早期Vs成熟期管理宽松Vs细致?

朱老师认为:这不能一概而论,适应自己才是最好。导师在早期、年轻时更加aggresive,本身愿意尝试更多领域,自身学习能力较强,这期间更加关心研究的productivity;到了学术成熟期,年龄增长+经验丰富,实验室平台建设更加完善,这时的优势是判断力更加清晰,对于一个探索是否能够有收获、探索方式是否合理等有更加清晰的判断。也因为有了前期的工作积累,加上获得了永久教职等因素,更加关心研究的creativity,期望能有原创的重大突破。


二:关于研究生录取

佐治亚理工学院通过大数据进行评分量化,例如GPA、GRE、项目参与等等。因为排名靠前和声誉比较好,能够录取到top的学生。作为北大的本科生肯定是最优秀的一批人,但在申请国外学校,不见得占优势:以工学院本科生为例,只有少数是通过正常录取程序进来GT BME项目,多数是通过特别推荐进来的,但最终都通过努力有很好的表现。中国同学的面试表现不占优势。从导师的角度来讲,只要资质比较好和有上进心,都能通过培养而取得成绩。


三:研究生的成功需要什么品质?

努力、天赋、教育背景、性格等因素,具备哪些因素的人能够成功?成功的道路有很多,因人而异,不能优化到一点。合理的项目规划、坚定的执行力和动手能力是需要的,而且很重要。以朱老师实验室为例,研究生加入实验室后第一个项目是通过动手搭建一个未来用得到的研究平台来增强动手能力和加深对设备原理的理解,然后通过一个相对保守的课题来掌握生物学的研究方法,发一篇学术影响因子为5到10分的文章,最后是开发学生的创造性,让自己提出课题,导师只在问题的原创性、重要性与可行性上给予判断。让学生尝试风险大但收获也可能大的研究,寻求大的突破。


四:Productivity(产量)和creativity(创造性)

Productivity(产量)和creativity(创造性)往往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产量可以通过量化的管理、提高效率、减少浪费等来增加;创造性则需要对工作真心热爱的人+宽松的环境。整天处于紧张焦虑中的人,很难涌现灵感。朱老师分享了一个自己的例子:之前他的一位研究生没有通过博士资格考试,经朱承老师向系里争取才得以通过。后来这位同学非常喜欢朱老师的研究课题,每天从早晨起床就期待着赶快到实验室去。期间朱承老师到法国学术休假(Sabatical leave),这位同学自发组织实验室组会,朱老师都不知情。正是在这期间,这位同学自己解决了一个关键的实验难题,其研究也得以在Nature期刊上发表。这位同学在毕业论文的致谢部分中,特别感谢了朱老师为实验室营造的宽松工作环境。


五:关于勤奋

看上去国外的研究生工作时间不像北京大学那些勤奋的研究生那么长?朱老师认为:国外实验室也会有国内一样工作到比较晚的,有些研究生回宿舍了也许会继续一些不需要到实验室的工作,如阅读文献,规划第二天要做的事项清单。研究生在实验室待更多的时间,并不一定都在有效率地工作。


六:关于职业选择

朱承老师培养的30余位博士生有20%在学术界,其它分散在不同行业,如企业、咨询机构等。朱老师回顾了自己的生涯经历:77年有机会参加高考,从八百万考生中脱颖而出的三十万幸运儿才有机会读大学,一定会如饥似渴地读书和学习;能够来到美国并进行学术研究,是少数能够改变命运的选择。现在的同学可选择的职业更多。选择学术界,有行业自身的辛苦和坚持,收入也有上限;选择其它行业,有的收入上限更高,但一样要全力以赴才有机会成功。中国北上广深的高房价限制了年轻人安家落户,但另一个看待事情的角度是:世界的发展不见得是线性的、可以用前十年的发展来预测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说,坚持理想、选择自己喜欢的事业,还是重要和可持续的,不见得每个人都要选择去挣钱的行业

朱承老师还寄语同学们:科研人员要面对来自职业生涯的压力,要学会面对和合理地处理压力,需要自己平衡工作与家庭,还需要夫妻双方的协同。工作虽然重要,但是如果因此失去了朋友、家庭、健康或者其他宝贵的东西,是不成功的。



关于朱承(Cheng Zhu)教授:

朱承博士是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的总校董教授,担任J. Erskine Love Jr.工程讲席教授。他是师承Richard Skalak和Shu Chien的第一代细胞分子生物工程师之一,先后在哥伦比亚大学和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度过博士及博士后阶段,致力于细胞运动和细胞粘附的数学建模研究。 1990年,他在佐治亚理工学院开设了独立实验室后。多年来,朱承教授的研究影响了生物科学的多个领域,包括Fc受体,白细胞生物学,整合素生物学,T细胞免疫学,止血和血栓形成,癌症和机械生物学。他率先分析了锚定在两个相应表面上的分子之间的连接界面处的相互作用,即所谓的二维(2D)相互作用。朱承教授是国际公认的分子相互作用机械调控研究领导者。由于他的杰出工作,机械力被引入成为生物分子相互作用分析的新维度。朱承教授在Cell, Immunity, Molecular Cell, Cell Reports, Nature, Nature Immunology, Nature Communications, Science,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Medicin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Journal of Cell Biology, and Blood. 等高影响力权威期刊发表了160篇论文。曾获美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Harold Lamport奖(1991)、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生物工程部的冯元桢奖(1992)、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总统教授学者奖(1993)、国际临床血液流变学会的血液流变学与微循环奖(1993)等多项荣誉。

朱承教授致力于推动国际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和教育,作为佐治亚理工学院和埃默里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系国际项目执行主任,从2007年开始主导北京大学/佐治亚理工/埃默里大学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博士项目。这是国内第一个联合博士课程项目,学位由三所大学共同颁发。

朱承教授是美国医学和生物工程研究院以及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员。他于2010年被亚特兰大亚洲时报评选为“佐治亚理工最具影响力的25位亚洲人”之一。